三士道概說

成佛之道概說
這一支分兩部份講述,首為佛法與三士道的關係,次介紹以三士道作骨幹的修學模式。

佛法與三士道之關係
本師釋迦牟尼在二千五百多年前,曾經在我們的世界中開示佛法。這些為利益眾生而說的佛法雖然有極多卷,但其實不外乎三種層次,亦即下士、中士及上士道。有些人並不見得馬上希求超出輪回或成佛,而只滿足於下一世不墮入地獄、餓鬼或畜牲道受苦,這些人我稱為“下士”。 為利益這類根器的眾生,佛陀教授了包括十善業等法義。


此外有些人,並不滿足於轉生在天、人或修羅道,而希望究竟地從六道輪回中解脫出來、永久性地離苦,這些人被稱為“中士”。 為利益這類眾生,佛陀教授了戒、定、慧這三學處等法義。

再有另一些人,不單為求自己脫苦,更進一步希望所有眾生皆得樂離苦,這些人我們稱之為
上士”。
為利益這類人,佛開示了六度及密法等大乘修行法門。

1)下士修行的起因是因為怕三惡道苦,其修持方法為十善業等,其目的地為三善道。

2)中士的修行起因是厭輪回苦海,其修行方法為戒、定、慧三學與一切下士道的法門,其目標為解脫輪回。

3)上士的修行起因是不忍見其他生命受苦,其修行方法為六度及四攝等法門與一切中士道及下士道的修行法門,其目的地為圓滿之佛陀境界。

由上述所說的可知,中士發心者亦必須修下士道的法門,上士發心者更必須修完下士及中士二道的所有法門。這樣的話,修下士道內容的人,便有三種可能性了,一為以下士的動機修下士道的人,二為以中士發心修下士道的人,三為以上士發心修下士道的人。

依此道理,修中士道法門的人亦分兩類,一為以中士發心修中士道的人,另一為以上士發心修中士道的人。這裏說得似乎十分複雜,其實一點也不難理解。衲打一個比方:我們假設在成都有三個旅客,甲想去拉薩,乙想去昌都,丙則只想去康定。 四地是在同一條路線上的,從成都上路,要先經過康定,再經過昌都,最後才能走到拉薩。雖然甲想去拉薩,但他必須由成都出發,先走遍由成都至康定的路,再走由康定至昌都的路,才可以走上由昌都至拉薩的最後一段路。乙雖然想去昌都,但他亦必須由成都出發,先走由成都至康定的路。這三人相約一同上路,三者均由成都出發,但甲以最遠的拉薩為目標,以中途的昌都為目的地,丙則滿足于到達康定。在由成都至康定的路上,三人走著同樣的路,但甲卻著眼拉薩,乙則心想著昌都。

甲好比上士 —— 他雖以佛境為目標,但他必須先與乙及丙走過同樣的道路,只有尾程是他孤身上路的。

乙好比中士 —— 他不可能直接只走由康定至昌都的路,而必須與大家一起先走丙的整個路程。

丙好比下士 —— 他只想到達第一站。

所以,下士必須走下士道,但中士及上士也必須先經歷下士道的內容。士發心者,在走下士道的修持道路時,稱為“正下士道”。以中士或上士發心,因需要而先走下士也要走的下士道時,稱為“共下士道”。

“共”字的意思是你並不以此為目標,但你必須先經歷它。“共下士道”的意思是,這條路不論你著眼上士或中士之目標,是你都必須先走的第一程。舉個實例:上士以成佛為目的,但他亦必須修十善業作為基礎。在他修十善業時,這稱為“共下士道”。下士以三善道為目標,要修的也同樣是十善業,但這稱為“正下士道”,因為這正是他主要應修內容。這亦即是說,第一程依旅客的心中目標,而稱為“共下士道”或“正下士道”不等。有關“正中士道”及“共中士道”概念上的分別,也是同一道理,恐怕不必再多說了。

今天在座的人大概都自視為大乘弟子,此亦即向上士發心。可是,我們仍必須先修與下士共通的法門,然後修與中士共通的法門,否則雖有上士發心,卻根本不可能走入上士的道路。在我們修下士道內容時,由於我們並非以下士發心去修,所以我們並非正下士,而是在走共下士道。在修四諦、十二因緣及三學等教法時,我們亦是以上士、大乘的發心去修這與中士共通都必須修的內容,所以這是在走共中士道,並不是說我們變成了真正的中士。道次第的三士道,其實就是以修行先後次序排列的大乘與小乘的一切教法,其中包含了廣行和深觀兩派教法,也統攝了經、律、論三藏所有法要,無所遺漏。

以三士道作骨幹的修學模式
首先我們講述三士道的內容大綱,然後再說這樣地依次教授的原因。聽完這部份後,我們便會對道次第佛法有了一個粗略的認識,在再後來的部份便是依次詳細講授具體細節而已了。

三士道內容大綱
三士道共通的教法,是要首先見人身難得及生死無常,生起對未來去處關心的心,培養出對三惡道苦的畏怕,而對十善業、皈依及業果等作修持,以積福懺罪,這些屬於下士道部份。

建基於此基礎之上,我們思維輪回之苦,從而生出對六道之厭離心,再修持戒、定、慧三學處,這是中士道的部份。在以上基礎上,我們再修習生起菩提心,為不忍見眾生苦而發願成佛。這種心必須依賴下士道及中士道部份作為基礎,否則無從生起。在這心真實生出的一刹,我們便列入菩薩之列而堪稱“佛子”了。然後,我們依儀軌受願菩提心戒及菩薩行戒等,好好學習這些戒律的修持方法,並視它們比自己的生命更為重要,寧死亦護持此等戒律,同時作佈施、持戒、安忍、精進、禪定及般若空性之修行,更可進一步入密乘之門。

密法分為事部、行部、瑜伽部及摩訶無上瑜伽部,它們對師徒關係之要求猶勝顯部,故必須謹慎而行。如果要修學密法,必須依止金剛上師而如法求得圓滿傳承灌頂及講授。此為上士部之大綱。以上是依三士道的分類而略說成佛之道。在此時候略說,是為了讓弟子在心目中猶如有了一張地圖,以後再詳細逐一講解每一章題時,大家便不至在茫茫教法大海中迷失方向。我們千萬要留意,以上各章題的先後次序是十分重要的關鍵,環環相扣。所以我們必須對這些法門逐一生起覺受及實行。

按照三士道而依次教授的原因
上述所說的乃三士道之內容輪廓,現在所要講的是為什麼要用三士道的模式來作教授。
原因有二,一為由其利益來說,二為從其意義上來說。

按照三士道而依次教授的利益
上士道的修行內容必須依賴于中、下士道,其菩提心之生出與否亦取決於有否中、下士道之發心為前行。雖然我們最終欲引發的是菩提心,但如沒有出離心,便不可能生出菩提心,而出離心又建基於對三惡道之畏懼。有心修上士大乘道者,如缺了中、下士二道之基礎,根本發不出真正的菩提心,所以亦當不成上士。在具體行持上,即使有菩提心的人,亦必須修十善業及三學等。雖然大乘上士道最為殊勝,但若缺了中、下士道之基礎,根本不可能進入上士道。故此,不但中、下發心者必須修中、下士道,上士發心者亦必須依次進行下士道及中士道之修持範圍。把修法者分為三士類別,重在依著正確的先後次序教學。

劃分三士道之意義
既然下士及中士道的內容是上士所必修專案,為何不索性把它們統一為上士道呢? 劃分為三士而非只一上士有兩種意義。

首先,這是為了防止未真正發起殊勝之菩提心者妄稱自己為“上士”, 自以為是很了不起的大乘修行人。第二個原因是,如果只講上士道發心,對中等及下等根器的人便不能應機了。

劃分為三士道後,下士及中士根器者便各得其所,對上士亦同時利益故此,以這種劃分方式來教學,便可以同時利益不同根器的行者。

留言

熱門文章